ChatGPT解决这个技术问题 Extra ChatGPT

`if key in dict` 与 `try/except` - 哪个更易读?

我有一个关于习语和可读性的问题,对于这种特殊情况,Python 哲学似乎存在冲突:

我想从字典 B 构建字典 A。如果 B 中不存在特定键,则什么也不做并继续。

哪种方式更好?

try:
    A["blah"] = B["blah"]
except KeyError:
    pass

或者

if "blah" in B:
    A["blah"] = B["blah"]

“做并请求宽恕”与“简单明了”。

哪个更好?为什么?

第二个示例最好写成 if "blah" in B.keys()if B.has_key("blah")
A.update(B) 不适合您吗?
@Luke:has_key 已被弃用,取而代之的是 in 并且检查 B.keys() 将 O(1) 操作更改为 O(n) 操作。
@Luke:不是,不是。 .has_key 已弃用,keys 在 py2k 中创建不需要的列表,在 py3k 中是多余的
'build' A,例如,A 一开始是空的?我们只想要某些键?使用理解:A = dict((k, v) for (k, v) in B if we_want_to_include(k))

G
Glenn Maynard

例外不是条件。

有条件的版本更清晰。这很自然:这是直接的流控制,这是为条件设计的,而不是例外。

在循环中进行这些查找时,异常版本主要用作优化:对于某些算法,它允许从内部循环中消除测试。这里没有这个好处。它有一个小优势,它避免了两次说 "blah",但如果你做了很多这些,你可能应该有一个帮助器 move_key 函数。

一般来说,我强烈建议您默认使用条件版本,除非您有特定的理由不这样做。条件是执行此操作的明显方法,通常强烈建议首选一种解决方案而不是另一种解决方案。


我不同意。如果你说“做 X,如果这不起作用,做 Y”。这里反对条件解决方案的主要原因是,您必须更频繁地编写 "blah",这会导致更容易出错的情况。
而且,特别是在 Python 中,EAFP 的使用非常广泛。
这个答案对于我知道的任何语言都是正确的,除了 Python。
如果你在 Python 中像使用条件一样使用异常,我希望没有其他人需要阅读它。
那么,最终的判决是什么? :)
u
user121664

还有第三种方法可以避免异常和双重查找,如果查找成本很高,这可能很重要:

value = B.get("blah", None)
if value is not None: 
    A["blah"] = value

如果您希望字典包含 None 值,您可以使用一些更深奥的常量,例如 NotImplementedEllipsis 或创建一个新常量:

MyConst = object()
def update_key(A, B, key):
    value = B.get(key, MyConst)
    if value is not MyConst: 
        A[key] = value

无论如何,使用 update() 对我来说是最易读的选项:

a.update((k, b[k]) for k in ("foo", "bar", "blah") if k in b)

p
pyfunc

据我了解,您想使用 dict B 中的键、值对更新 dict A

update 是更好的选择。

A.update(B)

例子:

>>> A = {'a':1, 'b': 2, 'c':3}
>>> B = {'d': 2, 'b':5, 'c': 4}
>>> A.update(B)
>>> A
{'a': 1, 'c': 4, 'b': 5, 'd': 2}
>>> 

“如果 B 中不存在特定键”对不起,应该更清楚,但如果 B 中存在特定键,我只想复制值。不是所有的都在 B 中。
@LeeMobile - A.update({k: v for k, v in B.iteritems() if k in specificset})
D
Drew Noakes

来自 Python 性能 wiki 的直接引用:

除了第一次,每次看到一个单词时,if 语句的测试都会失败。如果您计算大量单词,很多单词可能会出现多次。在值的初始化只会发生一次并且该值的增加会发生多次的情况下,使用 try 语句会更便宜。

因此,根据情况,这两种选择似乎都是可行的。有关更多详细信息,您可以查看此链接:Try-except-performance


这是一个有趣的阅读,但我认为有些不完整。使用的字典只有 1 个元素,我怀疑更大的字典会对性能产生重大影响
n
neil

我认为这里的一般规则是 A["blah"] 通常存在,如果是这样 try-except 是好的,如果不是那么使用 if "blah" in b:

我认为“尝试”在时间上很便宜,但“除外”更贵。


默认情况下不要从优化的角度来处理代码;从可读性和可维护性的角度来处理它。除非目标是专门优化,否则这是错误的标准(如果是优化,答案是基准测试,而不是猜测)。
我可能应该把最后一点放在括号中或者以某种方式模糊 - 我的主要观点是第一个,我认为它具有第二个的额外优势。
O
Omnifarious

我认为第二个例子是你应该去的,除非这段代码有意义:

try:
    A["foo"] = B["foo"]
    A["bar"] = B["bar"]
    A["baz"] = B["baz"]
except KeyError:
    pass

请记住,只要有不在 B 中的键,代码就会中止。如果这段代码有意义,那么你应该使用异常方法,否则使用测试方法。在我看来,因为它更短并且表达了意图,所以它比异常方法更容易阅读。

当然,告诉您使用 update 的人是正确的。如果您使用的是支持字典理解的 Python 版本,我强烈希望使用以下代码:

updateset = {'foo', 'bar', 'baz'}
A.update({k: B[k] for k in updateset if k in B})

“请记住,只要有不在 B 中的密钥,代码就会中止。” - 这就是为什么最好只在 try: 块中放置绝对最小值的原因,通常这是一行。第一个示例作为循环的一部分会更好,例如 for key in ["foo", "bar", "baz"]: try: A[key] = B[key]
M
Mark Ransom

其他语言的规则是为异常情况保留例外,即在常规使用中不会发生的错误。不知道该规则如何适用于 Python,因为该规则不应该存在 StopIteration。


我认为这个栗子起源于异常处理成本高昂的语言,因此会对性能产生重大影响。我从未见过任何真正的理由或理由。
@JohnLaRooy 不,性能并不是真正的原因。异常是一种 non-local goto,有些人认为它会妨碍代码的可读性。但是,以这种方式使用异常在 Python 中被认为是惯用的,因此上述内容不适用。
条件返回也是“非本地 goto”,许多人更喜欢这种风格,而不是在代码块末尾检查哨兵。
X
Xavier Guihot

Python 3.8 开始,并引入 assignment expressions (PEP 572):= 运算符),我们可以在变量 value 中捕获条件值 dictB.get('hello', None) 以检查它是否不是 None(如 dict.get('hello', None)返回关联值或 None),然后在条件主体中使用它:

# dictB = {'hello': 5, 'world': 42}
# dictA = {}
if value := dictB.get('hello', None):
  dictA["hello"] = value
# dictA is now {'hello': 5}

如果 value == 0 这将失败
请注意,dict.get(key, None)dict.get(key) 相同。 (docs)
g
girasquid

就个人而言,我倾向于第二种方法(但使用 has_key):

if B.has_key("blah"):
  A["blah"] = B["blah"]

这样,每个赋值操作只有两行(而不是使用 try/except 的 4 行),并且抛出的任何异常都将是真正的错误或您错过的事情(而不仅仅是尝试访问不存在的键) .

事实证明(请参阅对您问题的评论),has_key 已被弃用 - 所以我想它最好写成

if "blah" in B:
  A["blah"] = B["blah"]

A
A.J

尽管公认的答案强调“先看再跳”原则可能适用于大多数语言,但基于 python 原则,更多的 Pythonic 可能是第一种方法。更不用说它在 python 中是一种合法的编码风格。重要的是确保您在正确的上下文中使用 try except 块并遵循最佳实践。例如。在 try 块中做了太多的事情,捕获了一个非常广泛的异常,或者更糟糕的是 - 赤裸裸的 except 子句等。

请求宽恕比请求许可更容易。 (EAFP)

请参阅 python 文档参考 here

此外,核心开发人员之一 Brett 的这篇 blog 简要介绍了大部分内容。

请参阅另一个 SO 讨论 here


J
Jens

除了讨论可读性之外,我认为性能在某些情况下也很重要。快速的timeit 基准表明测试(即“请求许可”)实际上比处理异常(即“请求宽恕”)稍快。

这是设置基准的代码,生成一个随机键值对的大字典:

setup = """
import random, string
d = {"".join(random.choices(string.ascii_letters, k=3)): "".join(random.choices(string.ascii_letters, k=3)) for _ in range(10000)}
"""

然后是 if 测试:

stmt1 = """
key = "".join(random.choices(string.ascii_letters, k=3))
if key in d:
    _ = d[key]
"""

给我们:

>>> timeit.timeit(stmt=stmt1, setup=setup, number=1000000)
1.6444563979999884

而利用异常的方法

stmt2 = """
key = "".join(random.choices(string.ascii_letters, k=3))
try:
    _ = d[key]
except KeyError:
    pass
"""

给我们:

>>> timeit.timeit(stmt=stmt2, setup=setup, number=1000000)
1.8868465850000575

有趣的是,将 key 代从实际基准提升到设置中,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寻找 same 键,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数字:

>>> timeit.timeit(stmt=stmt1, setup=setup, number=100000000)
2.3290171539999847
>>> timeit.timeit(stmt=stmt2, setup=setup, number=100000000)
26.412447488999987

我不想推测这是否强调了测试与异常处理的好处,或者字典是否缓冲了先前查找的结果,从而使基准测试结果偏向于测试......🤔